锣鼓简谱,锣鼓简谱图解

相信在工作或者生活当中您可以想要学习锣鼓简谱,或者查看关于锣鼓简谱图解的内容,那么恰好小编在网站上为您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简谱和五线谱的区别、及作用

1、简谱是法国人发明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但现在广泛运用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2、简谱是法国一个参与政治的什么人发明的,他因为起草了什么宣言而被历史课本记载,但他发明简谱,业余的知道的很少,本来还下意识的认为是中国发明的呢:)

3、说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简谱,很多人可能对其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今天小弟不才,在这里为各位说上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小知识。简谱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由一个叫做卢梭的天主教徒所发明的。当然那时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将其系统的归类在一起的却是三个非专业人士。一个数学教师,一个律师以及一位医生,至于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就不在多说了。那大家也许会问,既然简谱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怎么传来中国的呢?呵呵,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会为各位细细的来说明。把简谱从日本带到中国的人,是一个叫做沈心工字庆鸿的人。他是我国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学堂音乐家。主要从事于创造学堂的儿歌。代表代有很多我便不在一一列举。不过有一点,我却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这位沈老先生由这七个简谱音符所创出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是我们七个音符的谐音。

4、简谱也叫数字谱,是由五线谱演变而来。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由大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卢梭认为,虽然五线谱比较科学,但视谱和书写不大方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使用。为了便于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记谱法。卢梭确定了简谱的构成原则,后来经过嘉林(galin,数学教师),巴黎(Paris,律师),谢维(Gheve,医生)三个人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因此简谱也叫“谢维谱”。

5、19世纪未,简谱传到日本,后又传到中国。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他于1904年编辑出版的<校园唱歌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简谱起源于欧洲,但是欧洲国家早巳放弃使用简谱,只有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地区仍使用简谱,而且普及率相当高。”

转贴关于五线谱由来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关于简谱的由来就有好多种说法

1、简谱是法国人发明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但现在广泛运用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2、简谱是法国一个参与政治的什么人发明的,他因为起草了什么宣言而被历史课本记载,但他发明简谱,业余的知道的很少,本来还下意识的认为是中国发明的呢:)

3、说到我们现在用到的简谱,很多人可能对其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今天小弟不才,在这里为各位说上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小知识。简谱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它由一个叫做卢梭的天主教徒所发明的。当然那时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将其系统的归类在一起的却是三个非专业人士。一个数学教师,一个律师以及一位医生,至于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就不在多说了。那大家也许会问,既然简谱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怎么传来中国的呢?呵呵,不要着急。接下来,我就会为各位细细的来说明。把简谱从日本带到中国的人,是一个叫做沈心工字庆鸿的人。他是我国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学堂音乐家。主要从事于创造学堂的儿歌。代表代有很多我便不在一一列举。不过有一点,我却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这位沈老先生由这七个简谱音符所创出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词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知道什么意思吗?那就是我们七个音符的谐音。

4、简谱也叫数字谱,是由五线谱演变而来。简谱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由大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卢梭认为,虽然五线谱比较科学,但视谱和书写不大方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使用。为了便于群众性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记谱法。卢梭确定了简谱的构成原则,后来经过嘉林(galin,数学教师),巴黎(Paris,律师),谢维(Gheve,医生)三个人加以完善最终形成,因此简谱也叫“谢维谱”。

5、19世纪未,简谱传到日本,后又传到中国。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他于1904年编辑出版的<校园唱歌集>,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简谱起源于欧洲,但是欧洲国家早巳放弃使用简谱,只有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地区仍使用简谱,而且普及率相当高。”

转贴关于五线谱由来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

锣鼓简谱,锣鼓简谱图解

基础乐理第三讲 五线记谱法

记谱方法多种多样锣鼓简谱:古琴谱、锣鼓谱、工尺(che)谱、简谱、五线谱。总的来说锣鼓简谱,就是记录音的长短、强弱和高低。

音符: 表示音的进行的符号

休止符: 表示音的停止的符号

在五线谱中锣鼓简谱,音符与休止符只表示音的长短锣鼓简谱,与音高无关。

常用的音符与休止符如下图所示。

1.附点。记在音符符头和休止符右边的小圆点。一个附点表示增长原有音符或休止符时值的一半,读作“附点X(分)音符”。带有两个附点,叫双附点,第二个附点表示增长第一个附点时值的一半。

2.延长记号。一条小的弧线,中间加一点,写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根据表演的需要自由延长其时值。

五线谱的线,由低到高依次叫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五条线形成的间由低到高依次叫一间、二间、三间、四间。

五线谱上,音的高低是根据音符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而定的,位置越高音越高,位置越低音越低。

音符符头可以记在线上或间内(线间皆可记符头)。

锣鼓简谱了记录更高或更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就叫做“上(下)加线”,产生的间就叫“上(下)加间”。

确定五线谱上音位置的记号,叫做 谱号 。使用谱号可以避免过多的加线以及读谱的方便。

常用谱号有三种:

1.G谱号。 将G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线上,这条线上的音就等于g1(小字一组g)。其他音的音高就可以依次确定。

通常将G谱号记在二线上,叫做 高音谱表 。

2.F谱号 。 将F谱号记在某条线上,这条线上的音就等于F。将F谱号记在4线上,叫做“低音谱表”。

表示音级升高或降低的记号,叫做 变音记号 。

调号中的变音记号,在未改变调号之前,对乐音体系中所有同名音,不管哪个音组,都有效。

记在音符符头前面的变音记号,叫做 临时变音记号 ,仅对变音记号后,一小节之内同高度的音有效,如下图所示。

为了读谱和写谱的方便,记谱法中常用到许多省略号。

暂不学习。

符头大小同间高,头在三线以上,干左下;头在三线以下,干右上。

全休止在4线下,二分休止3线上,其余休止压3线。

附点写在符头或休止符右侧的间内,不要离太远。

5线谱怎么认?

五条线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 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

锣鼓简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锣鼓简谱图解、锣鼓简谱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以上就是时光请慢些走为大家整理的《锣鼓简谱,锣鼓简谱图解》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79443.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0)
打赏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上一篇 2023年2月2日 下午6:40
下一篇 2023年2月2日 下午7:20

相关推荐